产品搜索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真精神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4-01 12:49:02    文字:【】【】【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力量,对社会进步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是随着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学说。因此,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在于其实践性,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生命力之所在。山东热气球租赁

  一、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体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就必然使得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真精神内在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回顾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程,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使这一新的世界观具有高度的理论上的科学性;而这种科学性,完全建立在那一时代发展的实践基础和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之上。因此,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正是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是对这一时代的最具实践性的反映。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真精神内在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的活动,是人们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实践的哲学对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事业没有任何意义,正如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最一般的客观规律,并推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发展,以达到改造世界和实现人类解放的目的。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切哲学观点归根结底都应该围绕实践加以阐述。政治经济学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的真正的地位和作用就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无产阶级只有摧毁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只有消灭三大差别,才能最后跳出资本主义的牢笼和藩篱。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形成了能正确指导实践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仅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部分,深刻地体现了实践性的品格,而且这些组成部分之间也是建立在高度的实践性基础上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真精神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归属上。纵观马克思的一生可以看出,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关心并为之奋斗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一贯主张对现实、对“真实的社会进程”进行科学的研究,“他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批判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集中于思考社会的未来。因此,马克思设法对世界提出清楚而直接的观点,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通过各历史时期来看世界的发展进程”。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说,说明马克思主义始终在关注和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学说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列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实事求是,在对帝国主义的科学分析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创了人类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像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邓小平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初步解决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这个课题做出的更为系统的回答,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基本方法,科学回答了“如何发展,怎样的发展”的问题。这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总体系中,是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的结果,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一种理论创新。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明显的特征品质。

  三、始终遵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追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科学的理论,并始终能以实践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理论成果,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始终遵从实践的人格追求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待自己的理论学说时,始终从自己确立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出发,从自己确立的一条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新原则、新方法,也就是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中指出,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观点、论述变得“不完全”,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恩格斯在其晚年更是一再宣布“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列宁亦曾经讽刺那些凡事都去马克思那里找根据的人简直同盲人依靠马竿走路一样可怜,并强调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这一系列的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由终极真理构成的僵化体系,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提供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只能为人们继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开辟道路,而不可能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待自己理论的科学态度,不仅需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而且需要自身高度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这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共产党人必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开辟前进道路,同时又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与时俱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2 山东热气球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