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中包含了三个先验的预设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8-12-14 19:41:55    文字:【】【】【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山东热气球租赁这一问题中至少包含了三个先验的预设:
预设一:“终极”存在,即万事万物背后存在一个绝对的、不变的最终本质。
预设二:“目的”存在,即默认了人生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似乎是一个外在客体,我们需要去向外认识、把握。
预设三:暗示了我们能够认识、把握这个“终极目的”。
 
下文我将逐一考察以上预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个人的见解。
 
一、目的问题
 
目的一词,其汉字渊源为“目”与“的”二字以动宾关系构成。其中“目”指的是用眼睛看,“的”指的是射箭的箭靶。
 
目的是一个典型的动词名词化的现代汉语词组,它最早指的是用眼睛去瞄准一个箭靶的动作过程,后来泛指任何行为主体努力想得到的某一客体。比如,我努力学习的目的是考上名校,其中“我”是行为主体,“考上名校”是我想得到的客体。
 
在英文中,目的可以译为destination。其中de为加强语义的前缀,stin意为站立,ation是名词后缀,destination意为某种坚定站立在别处不变的事物,一种目标、终点。
 
从上文的词源学追溯中,我们会发现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语言里,对于“终极目的”的认识似乎都是将其视作某种外在的东西,是一个不变、稳定的本质事物。似乎我们只要超越了现象去把握这个本质就能达到人生的圆满了。
 
可是这个“终极目的”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它应该通过理性还是超验的感觉,亦或是信仰去把握?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康德的道德绝对指令到边沁的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再到克尔凯郭尔的信仰一跃。哲学家们似乎一旦陷入了对价值、目的、意义等问题的本质讨论,就走向了空中楼阁,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抽象,言语上的游戏。
 
试想,如果这种先验客体存在,为什么哲学家们的努力会屡屡失败呢?这里我们不妨搁置对目的的本质讨论,而转向对目的的现象进行直观并加以描述。即从一种规范性(Prescriptive)转向一种描述性(Descriptive)。
 
人类的目的、意义、价值这三者都表现为一种意识主体对客体进行投注的结果。
 
例如,石油是一种棕黑色的可燃粘稠液体,它本身没有价值,山东热气球租赁人类作为意识主体对其中立的物理属性进行投注,认为石油可以给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化学能动力,所以人类判断石油(对人类)是有意义的,石油的目的是为人类所利用,石油(对人类)有价值。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2 山东热气球租赁